时令之趣——立秋
炎暑之夜,陈一张圆几,置一杯绿茗,翻几页旧书,夫妻相对,闲坐花园纳凉,见夕阳西下,偶遇西来之风,忽得几句顺口闲语:
蝉噪夕阳轻风凉,
苦夏漫漫昼夜长。
一杯绿茗一页书,
更闰一夏又何妨?!
妻子怒目:“天呐!居然有人想过夏天?我可不想过,但不知今年何时立秋?”
于是翻看黄历:“庚子年,甲申月,癸未日,立秋。”
古书上载:“斗柄向南偏西,太阳达黄经135度,谓之立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秋,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
初候,凉风至。《礼记》作盲风至。西方凄清之风曰凉风。温变而凉气始肃也。《周语》曰火见而清风戒寒是也。
二候,白露降。大雨之後,清凉风来,而天气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
三候,寒蝉鸣。寒蝉,《尔雅》曰寒螿蝉,小而青紫者;马氏曰物生于暑者,其声变之矣。”
曾读《梦粱录》上记述:“立秋日,太史局委官吏于禁廷内,以梧桐植于殿下,俟交立秋时,太史官穿秉奏曰:‘秋来。’其时梧桐叶应声飞落一二片,以寓报秋意。都城内外,侵晨满街叫卖楸叶,妇人、女子及儿童辈争买之,剪如花样,插于鬓边,以应时序。”
多么崇拜古人对四时物候、时令节气的感知。一阵风,一滴雨;一晨露,一宿霜;一叶落,一黍黄……都让人惊心,让人垂念。人们应四时之景而劳作,飨四时之食而果腹,“顺天时,量地利,尽人力”,与自然和谐共融,崇拜自然,敬畏天地。
蜀中立秋,总在七月前后,此时正值三伏,炎暑依然,凉风未至,白露未降,只是早晚略感凉意。常听父辈人言:“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旧时常把立秋后的炎暑天气称为“秋老虎”,意为立秋的气温不亚于小暑与大暑,甚恶之于虎。故长夏苦热,日日盼凉,然秋却悠然方至。
遥想儿时故乡,立秋时节,禾稻抽穗,黄白含香;大豆结荚,圆肚鼓胀;草木续果,春华秋实;棉桃悬枝,玉米圆棒;河沿芦苇,抽花冒白;麻柳树下,稚子戏水,摸鱼捉蟹,及至夕阳西垂。
立秋希望有雨,风来雨至,一阵秋凉。旧时立秋下雨,谓之“漏秋”。儿时常听父亲讲“漏秋十八缸,缸缸有米装。”意指立秋时节下雨,有利喜水农作生长,秋来五谷丰收。此时禾稻正抽出长长的穗子,炎暑花谢,灌浆结籽,正需雨水。玉米圆棒结实,茎粗墨绿,雨水便可使米粒饱满。
然于棉花,秋来很不喜雨。秋雨绵绵,棉桃腐烂,渐黑而落。立秋时节,棉花生长正盛,枝干猛长,绿叶互生,谢花结桃,形如鸟卵。常记旧时父母种棉,日日寻察棉地,风雨不歇,母亲稀大叶,植株透光,弯腰寻棉枝底部老叶,连茎带叶摘下,以肥棉地。后再打新枝,以断其水,以期棉桃稳果健硕。父亲施药,预防虫害,身负药箱,左手摇柄,右手喷雾,及至红日西下,一亩棉田,花露桃现,绿意染地,父母归家,满身药叶,汗浸衣背。
山坡草木,多结野果,青的苦楝,黄的酸枣,红的刺泡。有一种带刺的小果,木本,多生于向阳山坡、沟谷、路旁以及灌木之中。春末开花,红黄相间,如牡丹而艳。夏季结果,全身细刺,形如纺锤。秋来始熟,由青而黄。轻轻从枝上摘来,先去其刺,咬一口,酸中带甜,青涩之味。婆婆劳作之余,去山坡采来,晾晒于屋檐之下,三五日,待其干瘪,其色金黄。于是烧沸水,配与水薄荷叶,煮成茶饮,盛一碗,清绿而黄,一股微甜,口齿清凉。一家人酷爱此茶,谓之“刺梨汤”,消暑去烦,儿时味道,久不能忘。
前几日归故乡,三弟去山坡,摘来一包,也学婆婆煮成茶,然虽有青绿之色,却无儿时之味,于是感叹久离故土,渐失乡情。
夏末秋初,很喜一道美食。多年前居山城,妻子老家此时正收玉米,选饱满嫩玉米,去皮剥籽,净杂质,混水,放入石磨中,缓缓推磨,当见白玉的浆,清新温润,浸人心脾。锅中烧沸水,加入新磨玉米面,煮熟,冷却后加白糖,尝一口,清新微甜,回味无穷,当属夏季很美好的享受。
年少时很喜欢夏末秋初的小河。正如冯骥才在他的《言说苦夏》中说道:“女人的孩提记忆散布在四季,男人的童年往事大多在夏天。快乐的童年,根本不会感到蒸笼般夏天的难熬……”
所以常记儿时立秋的河沿——苇花初露,茎直立,体修长,红中带紫,河岸轻风,苇花摇曳,有舞者之姿;麻柳横卧,枝繁叶茂,浓郁蔽日。于是趁父母午睡之时,便携村中少年,三五成群,呼三吆六,脱去衣裤,赤条条沿河岸而走,寻乱石与土洞之中。一只青蟹,见人便迅速钻入泥洞或石缝之中,于是掀石掏泥,请君入袋。有时性急,被蟹夹住,一面抖手,一面大叫“好痛”,飞奔上岸,抛蟹于地。急切时又蹦又跳,引众人哈哈大笑,于是河沿一片打闹,水花纷飞,及至残阳如血,暮色尽收,归家后免不了受父亲一顿狠揍。
立秋几日,当逢七夕。此为旧俗,相传为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梦粱录》记:“七月七日,谓之‘七夕节。’……又于广庭中设香案及酒果,遂令女郎望月瞻斗列拜,次乞巧于女、牛。”后又称乞巧节,女儿多在月下排香拜祭,乞求一颗冰雪聪明之心。
旧年曾读《红楼梦》,至元春正月幸亲之事,其点的第二折戏为《乞巧》,初读时并不知为何戏,后来读杂剧《梧桐雨》,方知那折戏来自于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后人谓之《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只是“愿世世生生,共为夫妻,永不相离”的誓言,却终成了泡影。
不过,特喜爱那折戏里的几个字:“秋夜梧桐雨”。于是突然想起徐再思的几句诗来——“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想不久以后,秋来暑去,天地渐凉。半夜醒来,犹听风抚落叶之声,伴几声秋虫之鸣,只叹乡关远逝,相逢无几。
故离乡的人,惊恐秋夜,更惧秋雨……
2020年7月19日夜金犀庭苑
哪里治疗癫痫好郑州市去哪治疗癫痫好武汉专门治疗癫痫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