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爱情文章 > 正文

到炉桥吃面

来源: 四季文学网 时间:2021-06-26

到炉桥吃面

连续多日的秋阳高照,好得让人心动,恰逢重阳节,趁岳母她老人家身体康健,行动自由,我们一家三口,同时叫上妻姐,一齐去炉桥镇转转,品尝一下当地的小吃——小刀面。

炉桥镇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了,是名副其实的古镇。据史料记载,三国时曹操为进攻东吴,曾练兵于此。取当地窑河的水打造兵器,形成铸造兵器的烘炉百余座,同时修建了一座五孔桥,故曰:“百炉桥”。后人为叫得方便,逐渐简化成了炉桥。

听说丁家老字号面馆在炉桥裤裆街一带。我们小心翼翼地将车子拐进小巷,这是裤裆街的进口,巷子很窄,仅供一辆车通行。途中遇到一个冒失鬼,驾驶车子迎面撞来。没办法,我们远道而来,只好忍气吞声地将车子滑下水泥路面,待他过去,再重新驶回路面。水泥路基与土路落差有点大,害得我们车子底盘与路基剐蹭得“吱吱”作响,算是领教了小巷的狭小与拥挤。

到面馆的门前,尚未开张,卷闸门掀起一半,有孩童在里面玩耍,是面馆老板的孙子。我问他什么时候开张,小孩说五点。看看手机,才四点多一点,我们决定四周转转,领略一下老炉桥的古朴风情。

步入狭窄幽暗的古巷,心,在一点一点地慢下来,仿佛在听一首旧时光里的老歌,悠悠荡荡,或近或远。三两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坐在门口聊天,他们没有受到我们的打扰,甚至都没有望上我们一眼,那种安详与自在与幽深的古巷交相辉映。越过老面馆向西,街面豁然开朗。如果说前面的两条小巷是裤腿的话,这里就是所谓的裆部了。两边的老房子颇具古韵,有铺满灰色小瓦的古宅,有迎风而立杂草丛生的马头栅,还有嵌入土中三三两两的青石板;目光,默默地在古墙砖上搜寻,寻找时光镌刻的烙印;脚,轻轻地踏在挤满皱纹的青石板上,仿佛在读一段悠久的历史。这里,历史与现实有一条根系连着,枝繁叶茂,根须发达,彼此千丝万缕,不离不弃。

西口有河,水波荡漾,是古老的的窑河的一个支流。这条河东高西低,水向西流,当年曹操闻之十分称奇,认为这样的水系很适合打造兵器了,可以让铁器不锈,所以驻兵于此。

我们顺着河畔走了一个半圆,终于找到了三国时期留存下来的五孔桥。桥面现在铺上了石子路,西面临水的地方还遗留一段白条石栏杆,显得古朴苍劲。桥头立有一牌——桥上桥。原来自从三国建桥以来,河水多次泛滥,造成河床经年堵塞,宋代在原桥基础上建造了七孔红石砖桥,后遭损坏;明代又在桥上建起了现在看到了五孔大桥。所以人们就管这座桥叫“桥上桥”了。

站在桥上,我看见白云和树的影子,倒映在水面上,仿佛它们都来自水里,这里的一切是那么地平静安详,给了我抚摸时光的机会,面对这灰白的石头栏杆,我轻轻地叩问自己,时间在这里是什么,是静立多年的石头?还是这广阔无垠的水面?“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我们在如水的时光里,有了太多的羁绊和杂念,让轻装出行变得勉为其难,很久没和家人一起外出了,岳母都80了,这样的经历又会有多少呢!

回到丁家面馆的时候,已陆陆续续开始上客人了。面馆不大,上下两层,二楼住人,下层为面馆,没有热菜,上的全是冷拼,有猪耳、口条、卤鹅、牛肉,凉拌黄瓜、千张等,小刀面是这里的特色,讲究现擀现做:只见师傅用一根碗口粗的长擀面杖富有韵律地把案板上的面团推擀开来,待面团擀制到一定程度后,再将擀面杖卷入其中,使面紧紧包裹在内,并用手向外推卷。如此反复数次,不一会儿功夫,案板上的大面团就变成了很大一块薄面片。师傅轻巧地将面片折叠起来,一刀一刀切下去。出来的面条粗细匀称、长短一致,用手提起轻轻一抖,细软绵长,千丝万缕。出锅的鸡丝面,色泽微黄,汤汁清亮,鸡丝白净,口感筋道。

面有红汤和白汤之分,炉桥小刀面属于白汤,以清淡爽口为佳。定城的“蒙城拉面”属于红汤,牛肉是卤制的,汤汁红润,辛辣醇厚。岳母怕辣,小刀面比较符合她老人家口味,桌上的卤菜她都没怎么吃,小刀面却吃了半碗。临走时,吩咐妻子把桌上没吃完的卤菜打包,也许她老人家更怕地是食物浪费吧!

走出面馆,夕阳西坠,一只不知名的飞鸟在展翅翱翔,带动着落日一起远行。

哈尔滨比较好的癫痫医院
北京癫痫病治疗哪里好
癫痫好的治疗医院

热门栏目